布藝畫傳承人覓得接班人
隨著科技發展,許多傳統手工制作的技藝日漸衰弱、乏人問津,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的布藝畫也曾面臨這樣的困境。可喜的是,年逾八旬的布藝畫傳承人王勵新覓得了心儀的接班人。近(jin)日,在四平社(she)區文化活動(dong)中心舉行了(le)(le)溫馨感(gan)(gan)人的拜師儀(yi)式,王勵新(xin)(xin)把衣(yi)缽傳(chuan)給(gei)了(le)(le)學藝(yi)近(jin)十(shi)載的親傳(chuan)弟子(zi)孟新(xin)(xin)民女士和周敏爾女士。兩位弟子(zi)現場與王勵新(xin)(xin)老(lao)師簽(qian)訂(ding)拜師帖,并敬(jing)茶行拜師禮。看(kan)到眾多前(qian)來道賀的布藝(yi)畫學員(yuan),王勵新(xin)(xin)充滿感(gan)(gan)激地(di)說:“感(gan)(gan)謝社(she)區搭建了(le)(le)多方位的教學平臺,讓更多人了(le)(le)解了(le)(le)布藝(yi)畫,推動(dong)了(le)(le)這門民間技(ji)藝(yi)的傳(chuan)承和創新(xin)(xin)。”
十年前,王勵新的布藝畫技藝在她所居住的四平社區顯露頭角。她的作品取材于傳統的民風民俗,構圖和用色運用了中國畫的技法,又具有雕刻藝術的立體感。遠遠望去像水墨畫,形真意切(qie),渾然一(yi)(yi)體;走近一(yi)(yi)看(kan),似貝雕(diao)、刺繡,細節分明,栩栩如生。一(yi)(yi)塊塊廢(fei)棄的(de)布料,在她(ta)的(de)手中(zhong)神奇地(di)變成(cheng)了一(yi)(yi)幅幅絢(xuan)麗多彩的(de)工藝(yi)畫(hua)。
經過長期的鉆研,王勵新在原有工藝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創意,原料選擇上,創造性地運用了腈綸棉、自染綢緞等材料,把簡易的布貼演變成為具有立體感的布藝作品。同時在制作工藝上,她研發了針筒灌膠穿線的金邊粘貼法等技藝,使得布藝畫更加精致、更具觀賞價值。在四平路社區(街道)的支持下,2011年布藝畫被列為楊浦區非遺項目,并在楊浦區文化館非遺(yi)展廳舉辦了多(duo)次(ci)展覽,使布藝畫有機會面(mian)向(xiang)更廣泛的人群。王(wang)勵新(xin)老師(shi)師(shi)徒的作(zuo)品也經(jing)常被作(zuo)為(wei)街道對(dui)外交(jiao)流(liu)活動中用(yong)以饋(kui)贈的珍(zhen)貴禮品。
掃一掃,轉到手機閱讀:
您可能還關注
- 行業新聞
- 加盟指導
- 經商寶典
- 消費資訊
隨時隨地看,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。
相關新聞

掃一掃關注微信
品牌投資關注榜
- 10萬以下
- 10-20萬
- 20-40萬
- 40萬以上